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刘基战略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刘基战略思想研讨会,于近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们,纷纷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主题报告并进行座谈。现摘录部分专家学者报告发言,以飨读者。
刘基战略思想的形成既受家族教育影响,也离不开老师郑元善指导与浙江多元文化传统影响。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有远大的志向,兼收程朱理学、婺学、永康之学、永嘉之学等浙江学术。仕途历练让他看清形势与大局,他的人生高光时刻以杰出谋略佐成建国大业,从而实践了他的战略思想。
刘基的战略思想分为两块,一块是夺取政权过程中的谋略。主要体现在“三观”:长远观,明确军事行动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他强调军事行动的根本目标是夺取天下,重大军事行动,都要以这一根本目标为坐标来作出判断;全局观,强调整体把握宏观大局,认清事业关键和主要竞争对手;辩证观,强调转危为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刘基战略思想另外一块是建国方略。刘基为朱明阵营从夺取政权到执政的转变、从建国到治国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主持或参与设计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包括:实行法治、仁政的治国基本国策;制订明朝法律制度框架,国家律历制度、国家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选拔制度;奏立军卫法,防止军阀割据,减轻百姓负担;提出选才要到恰当的位置,小才不能大用,德位要相匹配等。
“宽猛”思想,自春秋提出之后,一直是历朝历代政策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刘基治国理政的“宽猛”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立国威和安民生这两者的关系中。可以概括为宽猛框架、宽猛思想、宽猛方法、职业素养四个方面,这些在刘基战略思想与实践中居于首要地位。刘基关于“宽猛”的观点与经验,对当代国家战略和施政措施,以及行政管理的职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刘基提出,对“宽猛”要有动态的认识,“宽猛犹循环耳,毋持两端”。要用德来治国、来理政、来经营,要将老百姓的力量聚集起来。刘基“宽猛”战略的方法主要有实惠法、宽仁法、纪纲法,代表着让利于民、人尽其用、大德曰生三个层次的内容。要既采用实惠的功利取向,又使用宽仁手段,让大家富起来,同时提升幸福感。要在政治上采取薄敛、任贤、不嗜杀的理念。要在国威立好了之后,对民生做更多的文章。
后人评价刘基,认为其是诸葛亮之后,对“宽猛”政策认识和实施较好的。宽政和猛政都是奇政,运用于特殊历史时期。最好的“政”则是端政,一碗水端平。这也体现在刘基的“宽猛”思想中。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
长江学者 魏江
对刘基战略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囿于历史或人文领域,而是要重点聚焦如何将刘基在治国理政、经济、军事、人才、生态等方面的思想,转化为现实应用,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如何转化?一方面,我们要将刘基战略思想和现代社会需求相对接。比如,将他的军事观、发展观,与“组织如何描绘使命愿景、建立发展战略、明确重点任务”相对接;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组织治理体系如何构建”相对接;将他的人才观,与“如何培养学科人才”相对接。
另一方面,在推动刘基战略思想“产学研”现实转化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写作与传播的方式。切忌以深奥晦涩的学术语言来解读与呈现刘基的战略思想,而是要结合现代受众的喜好来将刘基战略思想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管理者、企业家等愿意读,从而更好地将刘基的战略思想入眼、入脑、入心。这样才能使刘基战略思想研究真正服务于企业与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刘基战略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当时的宏观大局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当代社会具有价值。从他众多著作中挑选两篇,来说明这种思想价值。
第一篇是《送高生序》。刘基在这里说:“圣人作经以明道,非逞其文辞之美也,非所以夸耀于后世也。学者诵其言,求其义,必有见于行。”到1977年,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写下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投稿给光明日报编辑部。而刘基在600多年前,就指出了检验经典和真理的标准,即不看文辞的华丽,圣人之言要见于行,要看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大胆、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思想。
第二篇是《郁离子·天地之盗》。这篇的重要之处有三点。第一,指出人和天地的关系是,天地是主,人是客。人是从属于自然,应该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不能过分。第二,指出遵循自然伦理是道德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根本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是成圣成德的体现。第三,指出依循生态伦理的逻辑,为树立民本思想打下基础。这些都是刘基对中国思想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朱元璋主要依靠淮北的武力军团和浙东的文人集团。在浙东文人集团中,刘基和宋濂对朱元璋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刘基和宋濂有相同之处。两个人都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刘基曾将自己比喻成上天派下来整顿社会秩序的人,当国家遇到危机、社会动乱的时候,应当挺身而出。宋濂也曾提出,当社会已经出现大动乱时,上到官员下到老百姓,都不能只顾自己快乐,这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也是好朋友,刘基写了很多诗文表达与宋濂的友情。
而性格方面两个人差别很大,刘基刚正,宋濂小心谨慎;刘基疾恶如仇,宋濂从来不发脾气,不说别人坏话。分析其原因,刘基主要是受儒家、道家和军事家的影响;宋濂则是儒释道兼通,尤其是国学修养非常高。刘基的寓言是《郁离子》,宋濂则是《龙门子凝道记》《燕书》,它们都揭露元末政治腐败,批评不良社会风气。刘基寓言带有官场印记,宋濂寓言则带有较强的道德评判和对人性的观察。
总之,刘基和宋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忧国忧民,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我给本科生上课讲清代《儒林外史》,小说第一回提到了明初,用四书五经来录取进士。而明初选举制,是朱元璋和刘基决定的。据明史记载,刘基协助朱元璋完成了明代科举的恢复。为什么不是其他人,比如宋濂?我的想法是,这可以从刘基元朝进士的身份考虑。在明初元朝进士中,刘基应该是事功最高的。
科举制度前后持续了1300多年,有其存在合理性和发展空间。所以,我觉得刘基的人才思想能够显示他的战略眼光。他协助朱元璋恢复了科举考试,因为科举考试是传统社会选拔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比较客观公正。洪武三年下诏重开科举,和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无缝衔接,每三年举行一次。不像元代隔了40年才重开,这与刘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本身是进士出身,他是进士中事功最显著者,他熟悉科举考试内容和程序,他成为了朱元璋在恢复科举制度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