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献策“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突破这几个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国家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但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民营经济强省,浙江在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以及富裕程度等各项指标上都走在全国前列。“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赋予了浙江一项重大任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那么在新发展阶段,浙江要如何才能完成这项全新使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应该从何入手?对此,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魏江教授认为,建设好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经济,应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 作为长期为政府献言献策、贡献管理智慧的智库,魏江院长在此次献言献策中撰写了题为“以高质量创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章,浙江新闻客户端近日对其作了刊载。
浙江创新发展的实践史代表了中国创新经济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经济从机会驱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就是一个从不重视创新到迫切需要创新的过程,而且,浙江的科技创新道路,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把科技创新上升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今天,浙江必须认识到,建设好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经济,更应该是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 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不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希望。我们研究团队已跟踪研究了浙江企业科技创新道路近30年,发现浙江企业其实并不太喜欢科技创新。过去,浙江人通过生存型创业、制度型创业、社会创业、互联网创业等模式而“富起来”,但这些模式都是从市场机会切入的,很少有企业是从原始技术、核心技术机会窗口切入的。 早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这对浙江产业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理念。要让浙江产业“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就必须靠科技创新。 我认为,“八八战略”不仅启动了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是启动了浙江人的创新认知。到2006年浙江又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再次明确浙江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那么,当下为什么说要以高质量创新来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呢? 其实,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财富是靠创业和奋斗去创造的!而不是靠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就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均贫富是解决社会问题,不是解决财富来源问题。浙江已经过了要素驱动、资本驱动的发展过程,到了依靠创新来创造财富的阶段了。 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创新、引进创新的层面上,而是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道路。没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没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浙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形态严重同质化的问题的。 因此,浙江要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赋予的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有几个关键点要去突破:首先,要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要想方设法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就要从政策和制度上推动企业去承担创新的风险和成本。科技创新是一个购买未来期权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把创新投入视为成本,这是对创新的误读。在制度设计上,要引导企业转变对创新的认知,要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依靠核心技术创新来突破高端制造壁垒,打造国际品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从历史观看,不是新东西,而是国家竞争史的重演。世界是不可能再回到封闭时代的,封闭就意味着落后。美国对中国实现技术封锁,并不意味着对世界封闭!我们要做的,是高质量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科技通道,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浙江要按照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大会上讲话的精神,勇于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要彻底破除禁锢科技人才活动的体制机制,重构区域创新体系来实现科技人才供给、创新能力供给和创新文化供给。高校科研机构要改革学术治理体系,营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特别是高校要成为科学家精神的回归之地。
部分信息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