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动态>院内动态

为乡村振兴战略开智聚力共同奋斗

——“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纪要

2018新年伊始,乘着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由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的召开得到多个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多家企业的大力支持,参会人员达400余人,反响十分热烈。论坛共邀请19位演讲嘉宾,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分享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看法。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到会致辞,副校长罗卫东主持论坛。

吴朝晖校长

吴校长在致辞中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是统筹推进农村的“五位一体”建设,体现在农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振兴;本质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推进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他表示,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服务“三农”、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浙江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浙江大学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学科交叉会聚的方案,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农业国际合作的范例,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三农”成功转型的样板。

罗卫东副校长

罗副校长表示,浙江大学学科齐全,尤其涉农学科发展的总体水平非常高,这些年浙江大学无论是在农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方面都作出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今后,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发扬浙江大学优良的求是传统,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问题,进行学科资源整合和联合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同时,还要加强地方合作与校友工作,把各界力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整合,争取形成更多如“浙大—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般的示范经验。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管理司司长张红宇率先发言,其从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三个方面,对乡村振兴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做出了阐述。他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土地制度改革是首要任务。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理论,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又一次创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利好消息,更是进一步为深入实践“三权分置”理论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在经营制度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着眼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最后,他提出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治理体制下,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益,增强农户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与农商发展问题。他提到,产业兴旺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产业转型升级,做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三产融合;产业高端化,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高成本要求;产业特色化,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化,降低成本;产业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的绿色资源化,保护生态;产业融合化,整合资源;产业国际化,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收益;产业信息化,把握市场趋势;产业智能化,提升产业效率。同时,他还对于农商的发展提出了十五条建议,希望农业企业可以充分认清外部环境,发挥内部优势,找准行业定位,运用适合自己的战略去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主任黄季焜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主任黄季焜教授重点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职能和市场的作用。第一,他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源于政府职能和市场配置的未完全分离。他以玉米的收储为例,阐释了高收储价导致的高库存、高成本、高进口的“怪象”,有力地佐证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二,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失灵的一大体现。粮棉油作为未来农业增长最重要来源的农产品,却缺乏规范化的市场和严禁的法律法规。因此,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服务型职能,致力于构建一个规范、稳定的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粮棉油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第三,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避免趋同化,农村经济转型要因地制宜,阶段性稳步推进,充分利用城市经济转型的拉动作用,不能搞一刀切。

中共农业部党校副校长、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

中共农业部党校副校长、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教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性要求与可能性误区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首先,他提出“乡村振兴”是长期性、整体性的战略安排,要充分认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强大的市场机制,具有内生动力的竞争主体,孕育活力的乡村系统,有效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来统筹安排,稳步、有序推进,避免周期性、反复性调整。其次,他提到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要围绕中长期目标,注重发挥特色优势的同时,也要懂得规避不利影响,比如政府过多干预土地流转和城镇化,违背了农民意愿,农产品经营成本也大幅度提高。最后,他提到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要注重深化行政和政策推动当中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做到招商制度去行政化、财政补贴制度惠及中小企业和政绩考核制度去形式化,避免走进急于求成、各自为政、盲目模仿的误区。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祖辉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祖辉教授从乡村振兴的要害出发,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应按照城乡一体、城乡互动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引领的原因。他认为,乡村振兴过程本身就孕育着城市化,这种城市化并不是指以城市建设的思路来建设乡村,而是培育一种新兴的田园生态城市,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然后,黄教授探讨了乡村振兴的逻辑和路径,分别从五个激活、五位一体、五个关系作出阐释。如果市场无法激活,便也就不存在市场主体和要素的激活,在此基础上,才是政策激活和组织激活,直击了政策包办和乡村振兴主体问题。此外,他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集聚政府、组织化农民、科技、企业和社会这五股力量,处理好乡村和城市、政府和市场、人口和流动、表象和实质以及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实现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钢博士站在国际视角,从粮食安全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解读。他提到,以往偏向城市的发展路径,使得大量的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假若没有政策措施,乡村衰退是必然,进而引发潜在的粮食危机,造成全球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中的人口增加。因此,在我国城镇化人口超出一半,全球乡村衰退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谓恰逢时机,成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除了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我国在国际援助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陈志钢博士据此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变粮食安全观为以营养为导向的粮食安全观;第二,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外农业发展,推动本国农业国际化;第三,充分发挥私营部门的作用,注意与全球机构的对接,实现投资正确、可持续。

华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

华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从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谈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到,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资源有限且质量下降,市场过度竞争,三大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实现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功能的农业产业转型是必然选择。他提出了三个转型路径:从成本导向转向差异策略;从资源利用转向功能性开发;从劳动力挤出转向分工合作。其中第三个路径尤为重要,因为农业的功能性开发能够创造分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使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从而发挥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

大北农科技集团董事长、圣牧高科董事长邵根伙

大北农科技集团董事长、圣牧高科董事长邵根伙博士从产业兴旺的定位、产业兴旺的路径、企业责任三个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解读。首先,他提出产业兴旺是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农业高速发展的十年,农业将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和生产体系,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让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食。然后,他指出产业要兴旺,关键在于自信和创新。通过植根于中国本土市场,利用特殊的农业资源,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不断推动创新,农业就能够变成强产业、有奔头的产业。此外,他提到作为新时代农业企业,积极履行企业责任的同时更要有大局意识,实现自身企业发展与国家大战略实施的紧密融合,呼吁农业人为农业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先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改革新动能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他提到乡村振兴中的改革新动能,其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他认为,我们的土地应该让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专业型人才来经营,只有年轻人才回到农村,植根于土地,我国的农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此外,他认为继续促进农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土地同权市场的建立健全,形成城乡一体的房地产市场,搞活农民的房子将是未来土地改革的突破点和农民收益的增长点。其二是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其三是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三产融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最后,顾先生由衷鼓励浙江乃至全国其他各地先行先试,为世界乡村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昆松

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昆松教授以“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泵”为主题,从产前、产中、产后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需求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越来越关注农产品是否营养、健康。由此,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是:产前产中要以绿色优质为核心,产后要以储藏物流为关键。促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融合化,推进基于物流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浙江大学作为一个世界先进的综合性大学,涉农学科排名靠前,学科交叉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高层次研究的动力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健康农业以及农业战略规划与研究乡村规划等交叉领域的发展,我们希望在全国形成“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的布局,提供一个有效的中国方案分享全球。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浙江省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邵峰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浙江省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邵峰博士从企业参与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阐释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制度融合存在较大的难度,因为很多制度都已经法律化,但凡需要进行的改革都必须通过改革试验区的形式,严格审批,为下一步修改法律法规做好铺垫。其次,他提到企业可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三个方面积极作为。从产业兴旺的角度来看,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业智能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共建共享方面做出努力;从生态宜居的角度,农业企业可以发展绿色产业,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从生活富裕的角度,农业企业可以发展新供销服务,合作投资服务等。最后,他提出实现三农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发展合作经济,并提出主体合作化、体系合作化和投资合作化的发展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史清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系史清华教授对乡村振兴问题的由来与未来出路进行了剖析。从历史的角度,他认为阶级斗争、改良、集体化等都是乡村振兴的尝试。2003年伊始,乡村振兴的重点由关注农业发展到关注民生转移,2006年开启了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2015年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从人口的角度,他对日益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肯定了放开二胎政策有利于扭转农村衰败现象。除了转变人们的生育教育价值观,还要增强农民的归属感与双向互动,这样才能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参与乡村振兴。中华民族的根在农村,我们在把中国的制度之心、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引领到全球时,也要把我们的根保留下来。乡村建设的根本在农村,所以新一轮乡村振兴的法宝是相信农民,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珂纵观浙江村庄建设的历史,从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08年乌镇的“两分两换”再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他认为浙江乡村的建设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阶段性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和村落的保护,体现了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实现,也为产业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以“五水共治”为例详细的阐述了乡村的环境与经济产业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二是与时俱进的,要用改革的思路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例如村落的聚集设计、土地登记发证权限的界定等。三是需要土地的支撑。土地利用规划对村庄建设的关注不仅着眼于保护基本农田,更要着眼于集体建设用地,准确定位乡村的职能模块,盘活土地资源,找准土地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的临界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农村土地的用途管制,实现农村的“三产融合”,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徐旭初教授重点围绕合作经济与乡村振兴展开演讲。徐教授提到,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为内源发展战略,既不完全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又不以农村福利状况的改善作为唯一发展思路。他认为,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自我管理能力和差异化建设能力的提高,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此外,徐教授向与会人员抛出了一系列尖锐问题:第一,农民组织还是组织农民的问题。他说道,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其他力量的介入不能剥夺农民的话语权,平衡好农户和其他力量的权力关系十分重要。第二,农民组织化还是少数农民组织化问题。现实情况下,我国大多数合作社由于成员异质性呈现出权利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常常被人诟病。第三,社区组织化和专业组织化问题,可以从地缘式农村向意缘式农村的转变中寻找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三农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利庠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三农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利庠教授,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中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乡村发展模式,它涉及到乡村发展中吃、住、行、游、购等一系列产业链,含有两个核心,一是乡村振兴,二是乡村的多功能性。鉴于如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工业衰落、农民返乡的重大问题,解决乡村振兴问题也迫在眉睫,张利庠教授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便是两代人的生活问题,涉及两个外部问题——土地问题、资本和政策问题,两个内部问题——人才和管理。就土地建设层面上,张教授着重探讨了它的可操作性。在发言的最后张教授用山西袁家村的发展模式对乡村的多功能性进行了简要介绍。

浙江物产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余飞鹏

浙江物产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余飞鹏先生从物产化工的基本情况,平台化方面的思考,具体实践三方面对“以平台化为抓手促进供给测改革”这个题目进行了阐释。物产化工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很多商业模式从痛点开始,比如产业生态环境恶劣,综合服务商的紧缺,也对实体企业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期许——构建一条中间的智慧供应链的服务商,具体分两方面执行,一是供应链智能化平台,一是供应链生态组织者。关于实践方面,余飞鹏先生指出实行一实两虚,并且集中精力进行“实”方面的拓展,即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和横向的产业服务。物产化工集团在不久前刚刚合作的玉米与养殖结合的经验里,看到了西北的棉花与木薯的经济发展前景。

云集微店创始人兼CEO,小也香水创办人肖尚略

云集微店创始人兼CEO,小也香水创办人肖尚略对社交电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云集是社交电商中的代表,可以简单理解为虚拟空间的超市,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销售与服务领域也进入到数字时代,云集试图探索社会化推荐+智能推荐如何帮助人们,更低成本的高效的获得商品和服务,延伸到农业领域就是农产品的供应问题,通过动员社会化的零售力量解决丰收的农产品,云集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成功实践,比如与全国多个地区合作的百县千品项目的开展。互联网的发展给个体带来了发展契机,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供了发展机会,云集利用产品在存储、销售等方面的数字化优势上对乡村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大北农集团董事、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薛素文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薛素文先生从IRP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展开演讲。他首先从乡村兴旺的角度提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交易链条过长和金融支持匮乏三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将整个乡村产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部门阶段,该阶段的农户与其上下游企业不存在连接;其次是GRP阶段,集团融合了各个分公司成为一个更大的平台,竞争力增强;最后是IRP阶段,实现整个农业行业供应链的整合,创建一个生态运营平台。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负责人、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副院长鲁柏祥

浙江大学全球农商研究院负责人、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副院长鲁柏祥博士在会议上作出了《积极开展农商研究,大力服务乡村振兴》的报告。他从时代背景和基本思路两个方面对浙江大学新成立的全球农商研究院做了充分的介绍,对论坛成果做了高度总结。同时,他还从政治、经济、社会、产业、学术等方面对时代背景进行了透析,提出建立一个农商相关的系统学科,恰逢其时也正当其时。通过企业、高校、人才的联合,他将致力于把浙大农商院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权威机构,这不仅依赖浙江大学健全的涉农学科力量和深厚学术底蕴,以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为学科发展积极提供有力支撑。(文/董涵、姜辛 摄/企业家学院)


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 版权所有   传真:0571-88981557
地址:杭州市古墩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邮编:310058